目前分類:書籍篇 (93)
- Sep 07 Tue 2021 13:56
閱讀:章成禪師《放過自己,正能量就來了》讀書會
- Jul 21 Wed 2021 09:29
閱讀:《心經》章成老師
讀自序時就很有感觸。
章成老師說,在日復一日中,有很多習慣在運作,習慣有一種力道在累積,一旦一直重複著一個習慣,它會變成一種愈來愈強的推力,變成是它著你走。表面上我們在過生活,可是持續一段時間,就會變成是生活在推著我們走。可是這些習慣之中,有很多其實是讓我們身心靈的運作一直在產生系統衝突和身心失衡的狀況。因此,外在生活看起來是日復一日,但內在卻會愈變愈緊。
- Jul 13 Tue 2021 13:06
閱讀:《垃圾場長大的自學人生》Tara.Westover
- Jul 07 Wed 2021 16:00
閱讀:《絕望者之歌》傑德.凡斯
- May 11 Tue 2021 09:40
閱讀:《擁抱刺蝟孩子》
這本書作者是陳志恆老師,諮商心理師、作家,彰師大輔導與諮商心理碩士。我之所以讀這本書,是因為在主日學陪伴孩子時,會遇到不講話、不願意跟我接觸的小朋友。當然,有時候妳問他(她)話,他(她)的姿體語言是一種拒絕的姿態,我會感到難過、挫折。
- May 05 Wed 2021 17:20
閱讀:《非暴力溝通愛的語言》
- Apr 19 Mon 2021 15:20
閱讀:《與人接觸》維琴尼亞.薩提爾著
今天讀到時,薩提爾說,「接觸」不是一場你嬴我輸的遊戲,也不是說你就永遠可以快樂過日子,而是很坦誠的生活,很人味的分享,以人為本位,以人為關懷,這才叫接觸。接觸能整合身心,培養自尊,增強你與自己、你與別人的關係。
- Apr 01 Thu 2021 09:36
閱讀:《恐懼離開愛就進來了》
- Mar 10 Wed 2021 13:42
閱讀:《人生最大的成就是成為你自己》
- Feb 24 Wed 2021 14:41
閱讀:《僧人心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時區
- Jan 13 Wed 2021 13:17
閱讀:章成禪師《地藏經》心得
章成禪師說,這個世界最有福氣的,是「時時擁有好心情」。每天早上醒來,環顧身邊的一切,心裡可以不由自主地喜悅起來,然後去開始新的一天;每天晚上睡覺,也能夠輕易地想起令人感謝的,讓心裡暖暖的事,而能夠甜甜地睡去;生活中被誤會了、被別人否定、事情不如預期時,還是覺得很平安。」我覺得這個真的是無敵難的。
然後章成禪師繼續說:「能理解、沒有想要還擊什麼,卻樂意進入一種「再學習」的狀態,讓自己的視野與能力,又更上一層樓。」所以,往後又有困擾自己的心念,就是表示自己需要再學習了。所以,生活上碰到不如意事時,第一時間不是還擊、生氣,而是先呼吸,讓自己平穩下來,看要不要過一陣子再處理,不是當下就反應。
- Dec 07 Mon 2020 16:51
閱讀:《你都沒在聽》
這本書是美國記者Kate Murphy寫的,報導散見《紐約時報》、《經濟學人》。然後作者也很斜槓,擁有商業飛行執照。
之所以看這本書,我也是想了解自己,特別是對於意見不和、或著我討厭這個人的時候,那他(她)們所說的話,對我來說都是屁。
- Nov 17 Tue 2020 16:19
閱讀:《日日是好日》
- Aug 28 Fri 2020 14:05
閱讀:《心念自癒力》
- Aug 25 Tue 2020 14:15
閱讀:《金錢的靈魂》
- Jul 17 Fri 2020 09:34
閱讀:廖仁義《在這個美的世界》
最近最夯的話題是花新台幣1000元買3000元的三倍券,抱怨的人很多。
廖老師在這本書的自序當中寫到:「...遠赴法國,說是攻讀學位,還不如說是遠走他鄉,以為夢土在彼方。經過八年的半工半讀,從頭學習跟生命周遭的每一個人相處,漸漸發現自己只不過是大地極為渺小的一粒塵沙,從而也就發現昔日一切的自怨自艾是那麼地空洞。」
- Jul 01 Wed 2020 15:09
閱讀:失去小孩的文學作品
生命的難題生死離別面對最難,喪偶、喪子、喪親,都很難,非當事人,旁人都很難發表任何意見。
在2017年因為歐麗娟老師的推薦,她說什麼是悲,李黎的《悲懷書簡》可以體會一二。那時對書的一句話很有感:「只有快樂能比較,痛苦是不能比的。」臉書比的是誰過得比較快樂、開心;抱怨發文時,問怎麼了終是一言難盡,紓發情緒,問題困難還是得自己面對。
- Jun 03 Wed 2020 12:47
閱讀:《我想跟你好好說話》賴佩霞的六堂非暴力溝通入門課
從今年二月上了陳茂雄老師的課後,一直在學習在自我、他人、環境的對話,如何如實表達自己的感覺,在顧及三者的情況下,讓我不會覺得委屈,對方又能懂我的意思,對事情也有幫助。我發現這個真的很不容易,尤其在當下,根本沒有那個反應和修養來好好對話,面臨困境。
書中的前言有一段正好說明我的困境:「在接觸心理學之後,我開始展開自省與自我對話,成為了今天更健康、豁達的人。不過我也發現,如果只是專注在做自己,在誠實表達的過程中,雖然能找到心理的平衡,但往往也容易刺傷他人,尤其是身邊最親近的家人、好友、工作夥伴。有些家庭會因此而發生糾紛,很多職場上不必要的誤會也因此而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