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今年二月上了陳茂雄老師的課後,一直在學習在自我、他人、環境的對話,如何如實表達自己的感覺,在顧及三者的情況下,讓我不會覺得委屈,對方又能懂我的意思,對事情也有幫助。我發現這個真的很不容易,尤其在當下,根本沒有那個反應和修養來好好對話,面臨困境。
書中的前言有一段正好說明我的困境:「在接觸心理學之後,我開始展開自省與自我對話,成為了今天更健康、豁達的人。不過我也發現,如果只是專注在做自己,在誠實表達的過程中,雖然能找到心理的平衡,但往往也容易刺傷他人,尤其是身邊最親近的家人、好友、工作夥伴。有些家庭會因此而發生糾紛,很多職場上不必要的誤會也因此而起。」
上述這段,正是我現在面臨的狀況,誠實說出自己的感覺固然很開心,但寫下來唸給自己聽,連自己看了、聽了,都會覺得生氣、受到攻擊,我記得助教Sophie說,這就不是好的Imessage。
書中說,要放下情緒與批判的用語,可以先從學習「觀察」開始,使用觀察式的語言,平鋪直述,能幫助自己擺對誰對誰錯的指責,多一分冷靜,好好釐清楚事情來龍去脈,引導自己為溝通的品質負起完全的責任。
「很多時候,我們跟別人相處上問題到底出在哪裡呢?自己也說不上來,只覺得不爽,憋久了好像就必須要說點什麼、做點什麼....。」所謂的到底是選擇自傷?或傷人?有二者平衡的方法嗎?
觀察什麼呢?
觀察那些引起我們情緒反應的事實與事件,然後據實以報。簡單來說就是敘事、陳述事實,不帶評論地把自己所看到的事情說出來。就像監視錄影機一樣,把發生的經過如實地描述一遍。
書中有關請求和要求的釐清對我也很有幫助。請求三要件:明確、正向,以及引發具體行動。
這本書帶給我的,就如作者所說,溝通的價值在於彼此的心意被看到、聽到,因此過程中沒有人應該受委屈、一方提出請求,另一方是有權拒絕的,同時也要允許對方和自己達不到共識。
我需要「被」尊重?
我的確有我需要被尊重的心態,但這句話其實是很有問題的,因為表示主控權在別人身上,而不是在自己。當我希望別人尊重我的時候,我內心真正的需要是什麼呢?我需要的有價值。於是,我又回到感到自己有價值這件事了。看來價值感真的是我的罩門。
留言列表